跳到主要內容區

薪火相傳,杏壇之光:清華電機系歡送三位退休教師(呂忠津教授、張彌彰教授、洪勝富教授),共譜人生新篇章

【發布日期】: 2025-07-22 【文字記錄整理】: 曾琳

薪火相傳,杏壇之光:清華電機系歡送三位退休教師(呂忠津教授、張彌彰教授、洪勝富教授),共譜人生新篇章

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日前舉辦了一場溫馨隆重的「退休教師歡送會」,誠摯歡送三位即將展開人生新篇章的資深教師:呂忠津老師、張彌彰老師與洪勝富老師。系主任楊尚達表示,三位老師在電機系共同服務近90年,對系所與學生的貢獻深遠而珍貴。此次歡送會不僅是對他們教學生涯的圓滿致敬,更是見證他們邁向新人生階段的重要時刻。


呂忠津老師:嚴謹學術與春風化雨的教育典範

自1987年加入清華電機系至今,呂忠津老師已服務近38年。他笑說自己是「one job 做到底」的老師,清華電機就是他「安身立命的地方」。兒時曾夢想當小學老師,雖然未能如願,卻在清華實現了教學理想。

呂老師在致詞中深情分享了影響他深遠的三句話:「溫故知新」、「培養邏輯辯證的能力」,以及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。他坦言,教學越久,越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更多,講義甚至會寫到停不下筆,只能回頭找十九世紀的文獻。他相信,唯有從最根本的概念出發,才能建立真正穩固的理解與創新。

↑呂忠津老師深情分享教學座右銘: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,唯有從根本概念出發,才能建立真正的理解與創新。

系主任楊尚達特別感謝呂老師當年支持其聘任案,並讚揚他是「極佳的領導者典範」。呂老師親身開設全英語授課的「計算機程式設計」課程,展現「Follow me」的帶頭精神,也經常主動關懷課業落後的學生,細心指導、一對一輔導,甚至獲得家長親自致謝。他也透露呂老師曾主動婉拒被推薦為榮譽退休教授,表示「能在清華電機系退休,就是我最大的榮譽」。

電資院院長徐碩鴻回憶,呂老師對於營造系上風氣具有重大影響,例如辦公室分配時堅持採取民主抽籤,即使抽到較差順序也欣然接受,展現清華電機的獨特精神。

 

在同仁眼中,呂老師更是人格典範。王晉良老師回憶,兩人自1987年同年進入清華,是亦師亦友的北院鄰居。他讚譽呂老師個性內斂、堅毅、做事有原則,對學生非常好;趙啟超老師則提及,當年正是透過呂忠津老師關於編碼理論的博士論文,解開了自己的研究難題,讚譽該論文證明詳盡、架構清晰,他也指出,呂老師擔任校監會主席期間,善於堅持原則、發揮功能,讓校務會議真正落實為全校討論與決策的平台。

 

↑ 王晉良老師與呂忠津老師同年進清華,讚譽他個性內斂、堅毅有原則,是學生與同仁心中的人格典範;趙啟超老師則感謝呂老師的博士論文解開研究難題,並盛讚其在校務會議期間堅守原則、發揮功能,真正促成全校討論與決策。

學生眼中的呂老師,是嚴謹與關懷兼具的教育者。他對數學定義與推導的高標準,學生代表李瑋真、張榮仁上台致詞,認為透過老師指導學會「深入理解事物的根本」,並在未來職涯中受益無窮。另有學生代表陳欣皓系友回憶,實驗室曾有學弟妹在研究過程中稍嫌投機取巧,呂老師察覺後不斷追問圖表與公式的來源,直至對方能清楚說明。呂老師也語重心長地提醒大家:「做研究不能投機取巧,一定要真正弄懂。」這番叮嚀讓學生銘記於心,也成為他們往後學術與職涯中的座右銘。

課堂之外,呂老師也常帶學生爬山、吃豆花,從實驗室走入自然,培養深厚的師生情誼。有學生黃宸聞系友總結呂老師的教學哲學是「給釣竿與方向」,鼓勵大家透過自我對話與思考找到答案,這樣的思維訓練在職場上格外珍貴。他也不忘祝福老師退休後能多多享受打網球的樂趣。

呂忠津老師也不忘提醒後輩:「健康是一切的基礎。」年輕時陪學生打網球、登山,是為了讓學生體會身心平衡的重要。他鼓勵大家:「運動,是最簡單的修行;要健康,才能走得遠。」

 

↑學生代表李瑋真、張榮仁上台致詞,認為透過老師指導學會「深入理解事物的根本」,並在未來職涯中受益無窮。


張彌彰老師:學生人生道路上的溫暖引路人

2007年,張彌彰老師自台積電處長轉任電機系教師,楊尚達主任表示當時一度不解,但事後深深理解這是一個「深思熟慮的決定」。張老師長年展現出「優秀導師的典範」,在畢業典禮上總是人氣滿滿,學生們紛紛表達對他的敬愛與感謝。

張彌彰老師笑說:「人生最好換三次工作,據說是性價比最好的選項。我做到了,雖然每換一次薪水都被砍一半。」自美國德州儀器、台積電,再到清大,張老師走出了一條薪水逐漸遞減、但收穫日益豐富的教學之路。他自嘲是個「反例」,但也深信:「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。」

↑張彌彰老師從德儀、台積電到清大,幽默自嘲為「薪水遞減的反例」,卻收穫最豐盛的教學生涯。

徐碩鴻院長形容張老師是「非常特別的存在」,無論天氣多冷總是穿著短袖,且是實力堅強的全馬跑者。他特別讚揚張老師在學生輔導與教學上的投入,總能與學生打成一片,令人敬佩。

王晉良老師表示:「我們電機系所有學生的導師,就是張彌彰老師。」從台積電挖角張老師到清大,是系上難得的幸運。學生推舉他為傑出導師時,更曾動員「應援團」聲勢浩大,委員們「不得不選他」,顯見學生真心感受到他的溫暖與陪伴。

李夢麟老師則分享,張老師在他任職學務召集人期間積極協助會務,也長年擔任程式設計課程教師。張老師對學生關懷備至,甚至讓學生願意傾訴家庭或心理困擾,證明他不僅是「理工直男」,更像「暖男型爸爸」。

↑張彌彰老師溫暖陪伴學生,細膩傾聽每段青春煩惱;活動當天由葉律廷小姐獻花,感謝他對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。

多位學生代表也分享了張老師對他們的深遠影響。蘇紋仙系友提到,原本對程式設計感到畏懼的她,因張老師嚴謹的教學而愛上了程式撰寫。謝宗翰同學回憶,張老師不僅關心導生,對於家境清寒的學生也特別照顧,甚至曾自掏腰包贊助課本。他分享張老師曾說:「成功不是贏過多少人,而是扶持過多少雙手」,讓他對「成功」有了新的定義。

 

↑張彌彰老師用嚴謹教學與溫暖關懷,幫助學生克服畏懼、找到方向。學生感念:「他不是只教會我寫程式,更教會我什麼是真正的成功。」

學生代表謝鈁淩系友回憶,大一時在程式課上屢屢受挫,卻因張彌彰老師耐心回應與鼓勵「不要放棄」,讓她堅持下來、逐步突破困境。她感性地表示,在人生不同階段,張老師始終是她的引路人──當她還不相信自己能成為工程師時,老師早已看見她的潛力與價值,「老師的肯定,比我相信自己還早一步」。

遠在美國的畢業系友林毓淇,雖無法親自出席,仍特別錄製影片,傳達對張彌彰老師的感謝與祝福。她不僅始終惦念老師的教誨與陪伴,也在本次茶會籌備中默默付出,讓活動更加圓滿。影片中,她動情回憶,在探索自我、迷惘不安的時期,張老師總是溫柔而堅定地說:「你一定可以的。」這份信念讓她建立自信、勇敢前行:「老師一次又一次地拉我一把,把我帶到這裡。」

↑遠在美國的系友林毓淇特別錄影致意,感念張彌彰老師在她迷惘時溫柔鼓勵:「你一定可以的。」她深情回憶:「老師一次又一次地拉我一把,把我帶到這裡。」

張老師也在致詞中感性表示:「2000多位學生、145位導生,能陪伴你們走過人生中重要的四年,是我最大的幸運。」最後,他也不忘感謝太太的全力支持:「我三次轉職,薪水每次都減半,幸好她都沒把我踢走。」一席話逗笑全場,也為他的致詞劃下最動人的句點。


洪勝富老師:博學多聞與身體力行的智慧傳承

雖然洪勝富老師將於2026年才正式退休,但為避免明年需單獨舉辦歡送會,他體貼地選擇與兩位同仁一同提前道別。他在致詞時笑說:「只為我一人辦一場茶會太麻煩了,不如提早和大家一起。」這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語,透露出洪老師一貫的低調與貼心。

↑洪勝富老師幽默自述「迷糊任性的旅程」,提醒大家珍惜健康、多陪家人,並笑說:「第三個忠告……其實就兩個啦,那半個是『不要硬凹』!」

系主任楊尚達回憶,學生時代就覺得洪老師是「才子型、風度翩翩的學者」,深受同學喜愛。他的工程數學課啟發了楊主任對數學的熱情,並成為他踏入學術之路的重要契機。徐碩鴻院長指出,洪老師學識淵博,是同學口中的「成績最頂尖」者,曾任本校副研發長及工研院電光所副所長,對學界與產業皆有卓越貢獻。

洪老師回顧自己的職涯,幽默地形容這是一段「很迷糊、很任性的旅程」。他坦言過去生活毫無規劃,凡事憑熱情投入,常熬夜至凌晨兩三點,白天還睡兩次覺,加上飲食不節制,最終導致血壓與血糖失衡。他自嘲:「那時候完全違背 common sense(常識),做事沒有 focus,也忘了考慮 consequence(後果)。」

直到四、五年前健康拉警報,他才開始思索退休的可能。也因為離開講台,他終於有時間翻閱那些多年來買了卻沒空讀的書,調整生活步調,如今晚上十點就寢、少吃澱粉、多用橄欖油,健康狀況明顯改善。他以輕鬆卻誠懇的語氣分享:「我給大家兩個半忠告。第一,多陪家人。第二,重視健康。第三……其實就兩個啦,那半個是『不要硬凹』。」一席話令全場會心一笑,也成為大家記憶中最真摯的提醒。

徐碩鴻院長則以學弟身分回憶與洪勝富老師的點滴往事,提到洪老師是他在台南一中的學長,不僅學識淵博、成績優異,還曾在他任助理教授時,一同在舊教授休息室吃泡麵、談論時事。洪老師後來擔任本校副研發長與工研院電光所副所長,對清華在研發與產業連結方面貢獻良多,堪稱學界與業界兼具的重要橋梁。

趙啟超老師則從大學同班同學的角度出發,讚許洪老師「從學生時代就很厲害」,不僅學識淵博,還曾考慮轉向數學領域發展,研究表現也非常優異。他笑說,看著洪老師現在精神奕奕、頭髮依舊黑亮,還在陪伴小孩成長,感到十分欣慰,也祝福他退休後能悠遊書海、自在生活。

↑徐碩鴻院長回憶,洪勝富老師是他在台南一中的學長,學識淵博、成績頂尖。過去兩人曾在清華教授休息室一起吃泡麵談時事,如今洪老師對學界與產業的貢獻已深具影響力。

洪老師的學生們亦深受其教誨與人格風範的影響。學生代表、現任彰化師範大學電機系教授的張譽鐘回憶,自己是洪勝富老師早期的學生,老師的工程數學課讓他領略數學之美,也埋下他日後投身教職的種子。他感念洪老師博學熱心,常推薦書單、鼓勵學生奠定紮實基礎,並影響他走向雷射領域研究,最終與諾貝爾獎得主的學術傳承接軌。他深情地說:「老師對學生的價值,是上路前引導方向,走上後協助跨越困難,洪老師正是如此的存在。」

學生代表呂世襄系友回憶,洪老師在創建實驗室初期親力親為,甚至帶著學生一起搬機械幫浦。他感佩老師不僅博學,還能用俄語與國際學者交流,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「對各種知識保持強烈的好奇心,不自我設限」──這樣的精神,對他後來面對職涯轉型大有助益。

另一位學生代表、現任成大材料系教授的徐邦昱系友也感謝洪老師的訓練,讓他不僅順利適應美國留學生活,還能獲得產業界認同。他回憶老師常叮囑他:「報帳要記得」、「論文要寫中文」,更堅定地強調:「Physics must be right.」洪老師曾用「大洋芋片」來形容他暑假出國旅遊的行為,雖是戲謔,卻也讓他深刻體會到頂尖實驗室的文化與自律。

↑學生代表呂世襄系友感念洪勝富老師親力親為、博學多語,更教會他「對知識保持好奇心、不自我設限」,成為職涯轉型路上的珍貴指引。

王晉良老師則指出,洪老師年輕時充滿行動力,敢於為原則發聲;如今退休感言中則流露出對健康與生活的深切反思。他說,洪老師提醒大家重視養生與運動的誠意,其實正道出許多師長此刻的心聲:「人生其實才開始。」

 

↑楊尚達主任感念洪勝富老師如同啟航明燈,不僅指引方向,更在關鍵時刻協助學生跨越難關──「洪老師就是這樣的老師。」


永續傳承:清華電機的感恩與祝福

這場歡送會不僅是對三位教師數十年奉獻的致敬,更展現了清華電機「薪火相傳」的教育精神。三位老師不僅學術造詣深厚、教學熱誠,更以身作則、關懷學生,影響無數清華人。

系上全體師生與系友們誠摯感謝三位老師的辛勤付出,祝福他們在人生的新篇章中,身體健康、生活充實、自在喜樂。三位老師如同燈塔,不僅指引學術航向,更以生命歷程溫暖了無數學子的成長旅程,讓我們在未來挑戰中,依然滿懷信心與勇氣前行。

清華電機是一個重視傳承與創新的大家庭,在這裡,教師不僅投入教學與研究,更彼此扶持、共同成長。歡迎更多有志於學術與育才的優秀教師,加入我們的行列,一同開創卓越的未來!

👉 加入清華電機系:https://dee.site.nthu.edu.tw/p/404-1175-37905.php

瀏覽數:
登入成功